汤姆视频最新登录入口
添加时间:我们当时协调,希望佟显乔在公司治理方面有一些进步。那小川由于财务方面的问题,包括购买理财产品等,明显触犯了我们的投资条款。所以我们与佟显乔协商:希望那小川可以调整位置或者让那小川离开公司等行为。但对佟显乔个人的法人位置、董事长位置和 CEO 位置,并没有拿下,也没有要求他离开公司。即使在去年 9 月的董事会之后,在我们董事会决议当中,只是罢免那小川董事席位,佟显乔仍然是公司董事,我们没有罢免他。
投资人 A:管理团队 4 个,投资人 3 个。他们没有权利把周光从董事会撤下来,他们发了封邮件知会投资人,说他们把周光从董事里撤出来了,然后替换成他们自己的董事。这些都是很幼稚的做法。雷锋网:但是从行为上来说,他们占了 4 席,投资人这边占了 3 席,那是不是他们的票数比投资人更多?
以下展开我们对三个案例的详细分析:1.三聚氰胺事件促使行业洗牌,集中度提升三聚氰胺事件一波三折,相关龙头公司股价腰斩。与多数行业突发事件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经历了“媒体报道”—“官方介入”—“更大范围报道与渲染”的过程。事件一开始关注度不高,市场反应也是波澜不惊。2008年9月8日,甘肃《兰州晨报》等媒体以“某奶粉品牌”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9月11日晚,三鹿发布产品召回声明,承认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第一波(9/8-9/15)市场并没有做出反应,期间中信乳制品指数-1.1%,蒙牛-10.2%,伊利上涨0.4%,光明下跌-5.7%,三元-7.0%,上证综指-5.6%。第二波发酵起于9月16日晚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三鹿、蒙牛、伊利、光明、圣元等22个厂家的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当日蒙牛股价下跌-0.7%,伊利-6.0%,光明-7.9%,圣元-54.5%,17日伊利、光明双双跌停。9月18日晚质检总局公布蒙牛、伊利、光明的部分液态奶也检出三聚氰胺,而三元、雀巢液态奶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事件第二波(9/16-9/24)蒙牛下跌-59.6%,伊利-36.8%,光明-13.0%,圣元-36.9%,而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三元股份则上涨52.6%,同期上证综指上涨6.6%。大跌之下24日光明乳业大股东宣布增持100万股,25日伊利股份也发布公告称问题批次产品清理工作已全面结束,合格产品全面恢复上架销售,两只股票勉强止跌。但事件并未就此结束,“十一”期间媒体与公众对毒奶粉事件越发关注,10月12日晚央视《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预测三聚氰胺事件致三家企业损失超2亿元,随后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称:实际损失不止这些。这一说法加剧了市场对基本面的担忧,虽然13日晚伊利、光明均发布澄清公告,表示从未披露具体损失数据,但都预计当年第三季度亏损。在事件第三波(10/6-10/28)蒙牛下跌-28.7%,伊利-26.3%,光明-22.7%,圣元-31.6%,同期上证综指跌幅-22.8%。回头看整个事件发生过程,期间(09/9/8-10/28)乳制品行业指数下跌-37.9%,同期蒙牛-72.5%,伊利-51.9%,光明-30.6%,圣元-68.9%,上证综指下跌-19.6%。
4 月 3 日,雷锋网发布《独家内幕 | 自动驾驶公司 Roadstar 之死》,文中存在争议的细节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舆论走向。当天晚上,在一个有天使轮投资人、周光在场的微信群里,一位投资代表表达了如下几点:a)「周光不发声是有要求的。」b)「我们投资人不希望(此事)成为闹剧,也不希望这事情变得很脏。」
上周,记者从银行业人士处获悉,人民银行窗口指导部分商业银行,鼓励信用债投资。目前市场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措施版本是,本月可对一级交易商额外给予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对于贷款投放,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给予1:1配MLF资金,并要求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票据和同业借款不鼓励;对于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按1:1配MLF,AA+以下按1:2配MLF,要求资金必须投向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此次投放要求。
3月底,携程金融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联合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 、电讯盈科有限公司、香港电讯信托与香港电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并独立运营的数字零售银行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刚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颁发的银行牌照,成为第一批获得金管局银行牌照的金融机构之一。